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药物有效安全使用基础上并应用经济学原理对药物的效用进行评价的学科。药物经济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卫生经济学,着力解决如何利用有限的医药资源,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从而检验一种疾病防治方案或一项医疗卫生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欧美发达国家应用药物经济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一门交叉应用学科,药物经济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改革进程中,将成为今后医药高等院校与综合大学专业设置的热点。 一、药物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高校和医疗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理论和应用的层面上开展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论文。近年来,药物经济学教育起步发展,一些高等医药院校开始开课,有的已开始培养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高校在药学以及医药卫生经济等相关专业将其列为一门必修课程。中国药科大学在临床药学等本科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指导性选修课。2007年,该校成为国内唯一独立的药物经济学硕士点、博士点学校。目前,作为本科专业教育国内尚处空白。 二、医药卫生产业发展对药物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医药卫生领域产业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医药行业的主要政策集中在医疗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和审批、产业规划和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需求的多样化 医药卫生领域,除了医药类核心专业人才,还呈出对具有医药背景知识的经济和管理其他专业人才需求,如卫生医药管理部门对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药品或治疗方案是否给予报销及报销比例、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政策出台、企业科研院所衡量新药开发价值、评价新药开发费用等,都需要既懂医药又懂经济分析或医药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工程的人才。 (二)实用人才需求量增大 我国政府在围绕建立健全医保体系、巩固基药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26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全国各级医院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如选择适宜用药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学校为社会培养数量可观的实用临床药学、特别是药物经济学专业人才。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信息化条件下,行业与产业边界已经打破,促使包括医药学学科之内各个学科跨界相互交叉融合。医药产业发展取决于复合型医药人才的培养,而结合药学、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经济学研究手段的药物经济学是其中代表。 三、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一)构建目标 为适应医药改革形势,满足高校培养方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具备现代经济学知识、药学、临床药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跨学科专业知识丰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二)构建原则 1.实用性与可操作原则 药物经济学表现在临床应用,通过全方面的分析评价药物治疗备选方案的成本、效益、效果、效用,从经济学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因此,专业知识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课程宽精相结合原则 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医学、药学、临床药学、统计学、公共卫生管理、经济学等。因此,在药物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倡导宽精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药物经济学的诞生就是解决各个利益方的现实矛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就需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药物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应以“三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有益于学生进一步深造与继续再教育的教学。 (一)“综合平台——三平台”课程 三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公共基础课和两专业基础课。本科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平台根据药学学科基础课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用药理学等课程。另一专业基础课平台是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精选课程,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双专业基础课是强调药物经济学专业的融合性,保证学生具备大平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 (二)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双模块 综合型学科的药物经济学,作为学科定位的课程体系,其专业主干课程(必修课)有药物经济学原理、药剂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药物经济评价研究、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药事管理学,充分反映了药物经济学学科的特点,突出了该专业多交叉的特色。为了能让学生突出专业方向与拓展学科课程范围,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优势,专业选修课模块课程范围相对广泛,包括医用生物学、现代药剂学、医学信息检索、分子生物学、经济与管理应用软件、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政策中的应用研究专题讲座、健康经济学与医疗保障研究专题讲座、医药政策与法规研究讲座,等等。 (三)实践课程 课程性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知识点密切相关,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模拟和验证。课程性实践形式包括课程专业实验、模拟体验型、学术论文、课程专项调查、实地参观、现场授课等。学科性实践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完成各个课程后,通过实践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药物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建立后需要有师资、教材、实习基地等保障使其良好运作达到学科培养目标。 (一)培养优质师资 由于药物经济学专业交叉和跨学科,课程涉及多个学科方面,对师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专业教师是多以药学、医学、经济学为背景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专业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另外,药物经济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与实践应用能力。 (二)完善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业教材特别是以药物经济学为教学目标的教材数量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引进和借鉴国外相关的优秀教材;同时,组织成立编委会,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编写专业教材,推进药物经济学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 (三)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应充分利用综合大学专业齐全优势,整合现有校内实验室,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例如,在药品种植、生产、营销等各环节分别建立与GMP、GSP、GAP、GLP相关配套的药物经济学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要同医药机构、企业等合作,有计划地建立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术研讨与讲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六、结语 在医保已经实现全民广覆盖的基础上,保障水平的升级是未来的趋势,伴随着医保费用上升,运用药物经济学进行控费,已经在广泛使用。面对该学科人才需求迫切,药物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为高校的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qikandaodu/2020/0726/426.html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药物经济学教学的效果评价
下一篇:药物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中国药物经济学投稿 | 中国药物经济学编辑部| 中国药物经济学版面费 | 中国药物经济学论文发表 | 中国药物经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