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压力之下,是消费的低迷,尽管疫情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但是互联网消费的上涨并不足以完全抵消由于收入预期改变对非必须品消费的挤出。
债务风险尤其是民企债务风险是当前债务风险中最高的,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的金融风险,宏观政策在保持力度的同时仍有留有空间。新基建落地过程中要避免不同地区为项目展开过度竞争的问题,不能按照老基建的模式,政府大包大揽,应该市场化运营。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8份。
GDP转正,消费依然低迷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二季度成为经济回升的关键期。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59%的经济学家认为二季度GDP增速在1%-3%这一区间。尽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给出经济增长的的具体目标,但是在保就业、稳增长的“经济底线”思维之下,经济重回正增长对于全年经济预期的稳定十分重要。
企业产能回归正常、政策支持作用下基建投资强劲、住宅销售回暖,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这几项数据可以支撑二季度季经济反弹至3%。
野村证券也将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预期从1.2%上调至2.6%。不过,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当前不确定性攀升,经济复苏仍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将三四季度的实际GDP同比增速从下调至4.3%—4.5%,2020年实际GDP增速预期从1.3%小幅上调至1.5%。
本期调查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全年GDP增速在3%以下,32%认为在3%-4%。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是否会让中国经济二次探底这一问题上,78%的经济学家都给出了否定了答案,但是对于“如果下探,最可能的时间”这一问题,35%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四季度。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就指出,下半年经济处于 U 型复苏的右侧,但斜率难超预期,节奏上可能出现一波三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6月9日由经济观察报举办的中国经济看准?行稳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两会召开之后政策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有三个大原则:一是保底线,二是留有余地,三是要转危为机。
“保底线就是要保老百姓的生活和就业,不能让疫情影响到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对于遇到短期问题的企业,要在窗口期内提供政策来帮助实现转型,要保护市场主体。”李稻葵表示。
从上半年的投资来看,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是基建、房地产和高科技投资,这也导致需求侧的复苏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相应地消费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需求较弱。本期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状,在二季度投资最集中的领域汇中,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消费。
而对于制造业投资何时回到正常水平,尽管49%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在今年四季度,但仍有24%认为今年很难看到真正的恢复。
2019年以来,随着PPI走低,企业盈利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也增加了需求的不确定性,两者叠加使得制造业企业的预期走弱,压制了投资。交通银行金研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制造业投资预期依然较弱,部分制造产业可能逐步向海外转移。
投资是当前稳定经济的主要支撑,当更加长远的经济支撑则是消费,特别是保证服务行业的就业,消费的作用更加重要。
“消费需求延续回暖势头,但总体上仍然低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居民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增加,挤出了居民对汽车等一些非必须品的消费,下半年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恢复。
祝宝良认为,尽管复商复市进程加快,前期被压制的部分消费有所释放,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新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进一步巩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但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则有所下降,这说明大件商品消费需要最终要依靠收入的提高。
本期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占比为79%,对经济的预期占比18%,价格和实际需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十分微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中国对企业的纾困政策、以稳增长、保就业为目标的政策重点是公共领域投资,欧美国家的侧重点是对企业和家庭部门进行直接补贴和救助,对低收入人群的保护应该会成为中国未来政策的重点,当然这两种政策的孰优孰劣现在还难以做单一比较。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zonghexinwen/2020/0718/392.html
中国药物经济学投稿 | 中国药物经济学编辑部| 中国药物经济学版面费 | 中国药物经济学论文发表 | 中国药物经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