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动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角度看,内需挖潜是关键。未来国内需求能否有效提振,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国内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如何让增量财富更多向企业和居民部门倾斜、如何增强居民部门扩大消费的意愿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研究顾问,历任广东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东莞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债券研究所所长,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研究负责人,大连股权交易中心董事、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曾获广东省"千百十"省级人才,深圳市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多年致力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宏观固定收益的研究。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湛 特约作者 唐晋荣)
外部国际环境走势初判
新冠疫情成为2020年加剧全球政经格局的最大黑天鹅事件。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图1),疫情冲击下的大国博弈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以美国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遭遇重创,导致一些权威国际组织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表1)。
点击见大图
站在当前的时点看,未来全球会出现很多深远的变化,比如,国际分工原则从效率优先原则向兼顾效率和安全可控性原则转变;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未来可能出现东亚东南亚、北美和欧洲三大全球产业集群竞争性并存的格局等等。但短期来看,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将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性的空前宽松政策背景下,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特征更为明显。资产泡沫更加膨胀,为逆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经济基本面恶化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第二,全球疫情持续且无特效药物或疫苗的情形下,跨境贸易受阻的问题将逐渐凸显。 2000年以来的全球商品整体供给充裕的常态将不再,区域性的商品供给收缩可能会快于需求下滑。尤其是在粮食等问题,在缺乏大国间合作协调时,高通胀乃至食物短缺问题将可能在那些严重依靠跨国贸易供给的发展中国家出现。
第三,逆全球化趋势仍会继续,但随着上述负面影响的逐渐凸显,近期各国一些极端的做法将趋于缓和。奉行"美国优先"策略的超级大国主动退出后,全球化进入十字路口阶段。多边治理框架失序,外部环境的短期混乱难以避免。尽管未来3-5年里逆全球化趋势可能还会延续,但2020年里频繁出现的美国极端排斥中国企业等做法,未来不太可能在全球各国之间持续。如果特朗普最终未能实现连任,由其主导的极端逆全球化做法,更可能是全球化趋势下的"小插曲"。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全球能再次回到疫情前甚至特朗普任美国总统以前的全球化路径。如果说2000-2016年期间是全球化1.0版本,那么,接下来的5-10年里各国将要探索出2.0版本的全球化。这个版本要具备三大基本要素:(1)大国间在相互博弈中摸索出一套能相互顾及对方利益的共处规则;(2)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民众相对获得感差距有所缩小;(3)有超越当前WTO等机制且可执行的多边协调机制。
再从这个角度看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明显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特朗普要逆转当前的不利选情,需要取决于如下三大事件能否至少发生一个:(1)竞选对手团队在竞选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缺陷且被其抓住后不断放大;(2)9月中旬前能在国内大规模推行新冠疫苗接种并证明有效;(3)把国内民众和全球的焦点转移到他一贯热衷的领域尤其是中美矛盾。
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对中国而言,2020年以来最初面临的是国内疫情防控压力。随后疫情在国际蔓延时,又持续面临美国频繁不按常理的无理指责而被动跟随应对的压力。但随着近两个月对国内疫情的处置应对日趋熟练(北京、辽宁、新疆等地区域性爆发都较快受控,且各地新增数量迅速迎来拐点后向下)、国内经济逐渐从谷底反弹出来,政府和社会对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失速的担忧逐渐消失。未来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非常重要,未来一段时期的看点可能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未来3个月如何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挑衅。中美战略博弈会长期持续,且即使拜登在11月击败特朗普,也不太可能扭转大国角力的方向,但可预期的对手方与不可预期的对手方,对于中国而言,应对的难度会有所差异。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zonghexinwen/2020/0827/502.html
中国药物经济学投稿 | 中国药物经济学编辑部| 中国药物经济学版面费 | 中国药物经济学论文发表 | 中国药物经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