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s
来源:健识局(jianshiju01)
全文1887字,阅读需4分钟
继“灵魂砍价”视频火了之后,医保谈判的幕后工作也公开了。
11月28日,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结果公布,随后,一段记录医保部门与企业代表“灵魂砍价”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中相关负责人分分必争的砍价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而看完央视《焦点访谈》12月2日播发的《医保药品“砍价”记》,人们对这场看似轻松的医保谈判,又会有全新的认识。
事实上,医保谈判的准备工作早已启动。经过前期的确定拟谈判药品环节,10月9日,国家医保局测算专家组成立。
上述专家组由39位药物经济学专家和11位基金测算的专家组成,为国家医保局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组成。这50位专家分别组成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和基金测算专家组,对150个入选药品开展平行测算,最终形成每个药品的谈判底价。
底价作为医保谈判的底线,决定了企业能否入局,也与医保基金承受能力、患者承受能力息息相关。正如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谈判本身蕴含着多赢的结局,兼顾了患者的承受力、基金的承受力,以及企业的合理利润。
经过为期三天的高压谈判,国家医保局于11月28日公布的结果--70个新入医保药品平均降价60.7%,27个续约药品在此前降价基础上进一步降价26.4%。
降价背后,患者负担降幅在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近300亿元的市场将缩水至99亿元,医保基金节约了上百亿;药品虽然利润降低,但是进入医保后市场份额将激增,对企业也是利好。
而更重要的是,此次医保谈判的成功,将成为接下来动态谈判的样板,随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准入常态化,分析人士指出,将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疗效好而价格高的药品通过谈判降价进医保。
科学测算
底价不是靠官员商量决定
科学测算在整个谈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9个药物经济学家分成3个组。10月9日,动员会结束后,每人随机拿到自己需要测算的药物资料。然后,由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的组长和副组长与基金测算专家沟通,确定最合适的测算方案和最有利的谈判价格。
谈判开始前(10月26日至28日),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的三位组长、医保局医疗服务管理司的工作人员,分别与企业代表,就每个药的测算方式逐一进行了沟通。
在综合各方意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基金承受能力,国内外最低价格、中国患者数量等因素之后,每个药品的底价才逐渐形成,并最终成为谈判组手里的底牌。
这个底牌既决定了具体药品能否进入目录,也决定了进入医保后基金和患者能否负担得起。因此,作为形成底价的关键,测算也被国家医保局长胡静林成为“谈判的核心环节”。
按照黄心宇的说法,医保方底价不能由行政人员、官员商量决定,而是需要数据和证据支持,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运用专业技术方法,包括数据和技术的支撑。
具体过程中,药物经济学专家需要根据药品的临床必需程度、临床优势、基金承受等方面考量;而医保基金测算专家,则按照医保基金给出的“总盘子”做预算,确保用有限的钱买最好的药。
为了确保“底牌”不泄露,除了专家随机领取资料、两个专家组平行测算互不干扰之外,各个流程都要严格保密,甚至组长都不知道谁评定哪个药,到谈判现场才能将底价交给谈判组。专家们都签订了保密协议,且整个谈判过程都是全封闭进行。
步步紧逼
更多救急救命好药将降价
据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介绍,入围的150个药品是经专家评审和临床投票选出,为临床必需、疗效较好、独家且比较贵的药品,很多是上市不久的新药。
为了使这些药品降价幅度达到医保基金、患者可承受范围内,医保局不仅制定了两次报价超过底价15%就出局、同类竞价等规则,还上演了“灵魂砍价”。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zonghexinwen/2020/1002/549.html
中国药物经济学投稿 | 中国药物经济学编辑部| 中国药物经济学版面费 | 中国药物经济学论文发表 | 中国药物经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