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上周出了部新喜剧《家庭经济学》(HomeEconomics),说的是三兄妹的故事。
老大Tom曾经是个畅销书作家,但新书销售糟糕,妻子生下双胞胎儿子后,家庭财务压力巨大。
老二Sarah刚丢了学校顾问的工作,妻子则是公共学校老师,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勉强过日子。
金融行业工作的老三Connor赚着几百万的年薪,带着女儿住着豪宅,典型的1%生活。
故事就围绕着这完全不同生活状态的三兄妹展开。
刚播了一集的本剧,本身看起来还可以,属于还能看看的新片。不过这部剧比较特别的是,把故事焦点放在不同阶层人的生活上。
后续故事里,能不能真的把财务状况截然不同的人在面对相似问题时的不同反应表现出来,决定了本剧的成功与否。
其实美剧界近几年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部分作品都聚焦在中产甚至10%人群,极少有工薪阶层题材作品。
要说理由,倒也很简单。
首先,大家看电视主要是想远离现实生活压力,没人想看个电视也都是惨兮兮入不敷出揭不开锅的穷人故事。
还有一个理由呢,就是电视剧编剧大部分都来自中产以上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且一辈子没真的接触过底层人群。这可能是大家对好莱坞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但多少还是有一点真实性。
以目前四大公共电视台,加上几个主要有线频道和流媒体播出的美剧来看,真的能称得上讲述工薪阶层(workingclass)的剧占比实在是不高。甚至一下子能想到的不过就那么几部,比如刚结束的《百味超市》(Superstore),被当做工薪阶层标杆剧的《康纳一家》(TheConners),被砍的《活在当下》(OneDayataTime),即将完结的长寿剧《无耻之徒》(Shameless),以及勉强算的《极品老妈》(Mom)。
其实美剧界对这个问题有过反思,大部分作品聚焦中产以上生活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讲述底层的作品很多都带着“精英视角”,多多少少有点“社达”说教,就是“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当然,正如现实生活,每个人都有个体的挣扎,作为旁人,带着上帝视角去评判别人的选择是非常傻的。所以无论是真实的人,还是电视剧里的角色,成长都不代表每一次都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
比如《百味超市》里,这些底层人物经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这部剧却并没有因此有强烈的俯视感,观众能完全理解处在这种情形中这些选择的合理。
相似的,《康纳一家》里同样如此。
本剧前身《罗斯安一家》(Roseanne)一家里,两个女儿Becky和Darlene都是读书很不错的孩子,但当Becky忽然意识到自己即使考上大学也不可能有学费的时候,她的生活就完全改变了。
二十多年之后的《康纳一家》里,Becky是个干着酒吧服务员工作的单亲妈妈,为了补贴家用去妈妈Roseanne曾经工作过的工厂里打工,但她甚至比父母过得更糟糕,连自己的住处都没有,还得带着孩子住在父母家地下室里。
妹妹Darlene也没好到哪里去,好不容易拿到奖学金读了个大学,但早早结婚生子后,工作上毫无进展,最终也不得不搬回父母家,甚至也回到了妈妈Roseanne的工厂里,做着一份和自己大学学历毫不相干的工作,并且她的两个孩子同样不可能有大学学费。
看《罗斯安一家》的观众,对这姐妹俩的故事想必都会忍不住感叹。
sure,这一家人都做了无数错误的选择,导致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但是这真的只是他们本身的问题吗?
所以有些作品中,当身为底层的主角做了所有正确的选择却仍然逃避不了生活挣扎的时候,就显得很难能可贵了。
尤其是对美剧而言,伴随着种族问题而来的阶级问题,有的时候是一个没法逃避的东西。
对那些忽略种族挣扎的作品而言,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们统统都是“白(直)男视角”(cis-hetero-whitemales),也就是那些一出生就因为种族、性别和性向就直接占据金字塔上方的人,再穷都很难说是真正的底层。
对这类人群来说,要他们去注意弱势群体生活的话,无论是所处阶层,还是性别、性向和种族,总有令他们忽略或者实在难以感同身受的地方。
当然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曾经“家里男人工作养家,老婆当家庭主妇,生三四个小孩,有一栋房子两辆车”的标准美国中产生活,到今天其实已经几乎完全过时了。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zonghexinwen/2021/0418/784.html
上一篇:任何时候都要关爱干部
下一篇:三七与天麻素制剂,药物经济学评价高
中国药物经济学投稿 | 中国药物经济学编辑部| 中国药物经济学版面费 | 中国药物经济学论文发表 | 中国药物经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