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健道,作者 | 尹莉娜,编辑 | 杨中旭
2021年医保谈判连登多个微博热搜。“70万一针罕见病药进医保”“医保谈判药企代表说快掉眼泪了”等话题阅读量超4亿。
国家医保谈判自2017年推行以来,彻底打破医保目录曾长达8年不更新、创新药完全不报销的“僵局”,虽不比发达国家新上市药品的实时动态更新,但药企已经“有的谈”,患者也“可期待”。
有人将其视为“高考”,同类竞品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有人认为医保谈判更像“考研”,因为机制并非如高考透明——国谈因此万众瞩目,舆论也出现两极分化状况。
12月3日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称此次医保谈判为“空前进步”。
一是整体数据突破历史新高。此次医保谈判,总体成功率80.34%,新增药品平均降幅61.7%,最高降幅近94%,三者均突破201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二是鼓励创新药。新增67个药品中,66个为过去5年内上市,27个实现“当年上市当年入保”;23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中22个谈判成功,降价幅度均低于平均降幅。
硬币的另一面,业内乃至社会不乏批评声,认为医保基金颇有重新沦为“唐僧肉”之嫌。如争议药品“971”进医保,丹红注射液取消用药范围限制、市场大扩容却仅降价2%等,被称为“制度的倒退”。
对此,国家医保谈判药物经济学测算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虽然个体错误可能仍难避免,但今年首次编制《药物经济学测算指南》、上线专家背靠背独立打分的电子系统等,都是为了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支撑的专家评审机制,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错误。
所谓药物经济学,即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最大健康效果。它帮助医保基金管理者判断怎么把“钱用在刀刃上”,买得更值、更划算。
谈判结束后,刘国恩接受了《财经》的独家专访,就医保谈判的公正性、成功率、落地性和药物经济学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以及“国谈”常态化下,国内创新药产业的未来,一一作出详解。
01 医保谈判,公正性与成功率《财经》:每年医保谈判结果公布,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今年,此前70万一针的罕见病“天价药”、阿尔兹海默症“971”等多个特殊药物均谈判成功,是否医保目录的接纳度更高了?
刘国恩:任何一款药物进入谈判环节前,要迈过很多道关卡。
首先,由临床方面组织进行两轮讨论,第一轮是大的综合组,征求几十位专业人士的综合意见,主要以药学和临床专家为主;第二轮,再给到具体对应适应症领域的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
都通过后,推荐到药物经济学组进行测算。今年,每款药物随机分配两位药经专家“背对背”测算,严格禁止就各自评审药物进行交流,最大限度保障独立性和公正性。最终,各自测算的价格,还要通过系统与医保基金测算组价格综合,才能形成谈判底价即“信封价”。
(早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医改”文件就曾明确提出探索创新药医保谈判机制,但据悉当年目录调整时,仅有一位药物经济学专家参与,且只听不发言,编者注)
《财经》:每年的谈判热点是PD-1单抗,这种多适应症、多竞品的药物,如何通过单一价格测算价格来体现其综合价值?
刘国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是国内外的共同难题。
总的思路是适应症越多、适用患者人群数越大,进入医保可获得的市场规模更大,药品单价就具有更大弹性。
技术层面上,测算专家有多种技术方法来平衡,包括加权平均法、多目标模型构建法等。
尽管复杂,专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现有医保协议期内产品提交新适应症申请医保,无论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测算,推荐的价格所产生的新适应症收入,不会少于现有适应症可能降低的收入部分。
换句话说,测算的底线是,新价格不能让企业药品新适应症进医保后,总收入反而下降。
这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帕累托”多赢效应,即一方利益提高,不以另一方利益的损失为代价。要做到药物新适应症进医保,企业降低药价但总收益上升,患者有新的适应症用药可以使用,患者利益得到了提高,这是更优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zonghexinwen/2021/1215/952.html
上一篇:争议药品“九期一”为什么能进医保目录?官方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药物经济学投稿 | 中国药物经济学编辑部| 中国药物经济学版面费 | 中国药物经济学论文发表 | 中国药物经济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